日治時期的產婆資格取得主要有三個管道:

  1. 公立機構產婆講習所
    一般所知的有台灣總督府台北醫院、台南醫院、台中醫院,其他府立醫院則未見記載。

  2. 限地產婆講習會
    為普及鄉村助產觀念,傳授助產知識與技術,期望降低嬰幼兒死亡率並顧及產婦之衛生安全,其他相對偏遠的地區,尤其是中南部,以每一平方公里一產婆為目標。其對象包括沒有證照資格的產婆(含先生媽)、產婆見習生、產婆助手、看護婦等,無年齡限制,但執業地區有限,因此稱為「限地產婆」。

    此講習會由州衛生課配合警務課開設,講師包括公醫、產婆與警察醫(講授產婆相關法規)。講習時間從一天到七天都有,通常為三天,講習時均有翻譯人員在場,也有實地演習。

  3. 私立產婆學校或產婆講習所
    為了拓展人脈或救濟產婦等需求,在1931年私立產婆講習所規則尚未公布之前,即存在私立產婆學校或產婆講習所。

    最早的私立講習所,可能為1927年由台中清信醫院蔡阿信醫師主持的「清信產婆講習會」,以及由台北張文伴醫師主持的「蓬萊產婆講習所」。其他還有吳泗輝、高敬遠、謝銹治和楊金虎幾位醫師分別在台中、台北、台南和高雄設立講習所。另外由文獻也可知嘉義有張錦燦、張乃賡、張南求等醫師主持之講習所,而台南新樓醫院及彰化基督教醫院(1941年)也有開辦。

    另外,台灣總督府為了提升私立產婆養成機構的教育品質,於1931年通過公布「私立產婆學校及產婆講習所指定規則」,其中第二條規定,學校講師必須由醫師擔任。然而由戴郭罔所主持的「彰化產婆講習所」,其1941年畢業的學生,講師與所長皆由產婆出身的戴郭罔擔任,可推測該講習所創立時間應早於1931年。

日治之前,台灣尚無接受正式訓練的產婆,囿於人際面、經濟面及社會面等諸多因素,雖然當局積極培養產婆人才,並透過教育、媒體及諸多優惠措施推廣,但一般民眾仍維持由「先生媽」接生的習慣,產婆利用率不高。

以台中州為例,從1931年到1940年,由先生媽接生的比例仍高達30%以上(60%→30%),1941年更回升至40%以上。台中州是當時全島最文明且富庶的地方,其他州由先生媽接生的比例更高,高雄州比例與台中州相近,而台南州由80%→45%,新竹州則由80%→75%。由於台灣北部(包括台北市)相對於中南部發展較慢,而新制產婆之發展又與整體文明進步及接受度有關,可能導致產婆人力分布不均進而產生這樣的結果。


內容改寫自:
廖德華(2002),《烏日文史匯編》(第二集)。台中:臺中縣烏日文史協會。
洪有錫、陳麗新(2002),《先生媽、產婆與婦產科醫師》。台北:前衛。